文化融合:
引进军事文化加强企业管理
走进神农集团,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飘扬的国旗,随处可见的是“团结拼搏、追求卓越”、“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干就干好、马到成功”等励志语,院内干净整洁,室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所有人都在有序忙碌,听不到任何喧哗……如果不是员工身上穿着工装,我们甚至会错把这里当成军营。神农人感慨地说:“企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其中得益于我们引进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早在2005年底,“神农”就成立了武装部,武装部下设一个民兵连、一个预备役应急救护分队。武装部成立后,扎实开展升旗仪式、军事训练、消防演练、国防教育、拥军优属等活动。半军事化的管理,为企业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人才融合:
广纳部队人才助力企业振兴
2006年8月,神农集团兴建神农医院,招聘了12名复转军人,主要负责保卫工作。一天晚上,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一场大雨就要来临。此时。15吨水泥躺在露天的工地上,眼看就要被大雨淋毁,雇人已经来不及了。就在领导犯愁时,只见12名复转军人一起冲进工地,将一袋袋水泥搬进室内。这时,雨点已经掉了下来,汗水和着雨水,夹带着水泥灰,顷刻间将这12人变成了“泥人”。40分钟后,小雨变成了大雨,而15吨水泥已全部搬到室内。完成任务的12名复转军人却全部累得瘫倒在工地上,很多女员工感动得当场掉下了眼泪。从此,神农人定下了一个规矩:只要复转军人想来“神农”工作,要优先敞开大门。
然而,“神农”是一家以医药经营为主体的服务型企业,对专业要求很高,适合复转军人的岗位并不多。对此,神农集团有自己的办法。他们专门成立了培训中心,复转军人到岗后,首先进行岗前培训。中层以上干部主要学习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市场营销等内容;复员战士主要学习规章制度、企业理念、营销技能、生产安全等。同时,每年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复转军人带薪外出深造。扶上马后,对复转军人大胆使用。驻四平某团政治处主任吉立新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出马将他聘到企业工作,并经集团党委决定破格提拔他担任党委副书记。吉立新不负众望,凭借多年从事政治工作的丰富经历,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受领导和员工赞佩,高票当选集团工会主席。
资源融合:
运用企业资源支持国防建设
2005年,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春彪应征成为某预备役师坦克团的预备役军官。从此,他的心就分成了两半,一半装着神农集团,一半装着国防建设。
2008年汶川地震时,马春彪主动找到团首长,提出要用医院里最好的人员和最优质的医疗资源组建一支预备役应急抢险医疗救护分队。得到团党委的肯定后,短短三天时间,他就将医院里业务精、素质好的36名医护人员和4辆救护车编入团队序列。从此,这支应急分队成为团里一支重要的队伍,许多重大活动都要随行保障。2010年8月,四平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2010年8月4日13时15分,马春彪接到团里集结命令,四平市铁西区北沟社区3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需要紧急转移。马春彪立即带领应急救护分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出动救护车120台次,安全转移群众346人,妥善安置老弱病残人员98人。同时启动了应急药品储备发放预案,利用运输车辆将价值10万元的消毒和急用药品送到各重灾乡镇,为防止出现灾后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